中医药在数千年间发挥了应有作用,形成了大批名方,如群方之祖“桂枝汤”、半表半里“小柴胡汤”、培土生金“参苓白术散”、升阳举陷“补中益气汤”、回阳救逆“四逆汤”等等,创立了许多高质量方剂,如二陈汤、四物汤、四君子汤、平胃散、温胆汤等,衍生出数以千计的增减化裁方剂。
如果在中药方里评选“万能方”、“神方”之类的方剂,候选对象有很多。站在患者角度,被病魔长期折腾之后,突然有某个或几个方剂联合起来治好了病,这种兴奋激动是难以描述的,也必然会牢牢记住“救命方剂”的名称。
无论是万能方、神方,都离不开辨证论治这个基础,遵医嘱用药这个前提,对症用药这个要求,而且站在现代角度看,能缓解现代生活常见病或多发病,同时满足4个条件:
1、能升降兼备、寒热并用、补泻兼施、内外同治,组方能应对许多复杂局面,恢复身体阴阳平衡。
2、配伍具有多靶点、应对多病机的潜质,能解决多种病理环节的难题。
3、历经大量临床验证,药性中正平和,副作用小,适用于不同人群。
4、适用范围广,有异病同治的本事,可灵活加减,随证变通。
如果达到这4个条件,而且古代能用,现代仍在临床广泛应用,我们可以称为“顶配”。实际上,不少患者都知道一些好方,如“国家中药保护品种”涉及的方子,或“中医临床十大名方”,等等,或者一些名头很响的方剂,如藿香正气散、越鞠丸、五积散等。
临床感到,现代真正的“顶配”,是低调内敛又杀伐果断的,而且现代有大量用武之地,不输现代化合药物,中医喜欢用,患者评价高,即使误用或错用该方剂之后,纠正起来也不用费太多功夫。
符合“顶配”条件各种要求,有这3个方剂:附子理中丸、补阳还五汤、桂枝茯苓丸。
这3个方剂,短的已有200多年历史,长的已问世1800年,现代不少人知道这3个方剂的名称,有的人可能还用过。问题是,它们凭什么说是“顶配”,中医带你认识一下。
1、附子理中丸
出自宋代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,临床约有1000年历史,属于温中祛寒的温里剂,全方5味药组成:
君药为炮附子、干姜,形成附子+干姜的大辛大热经典组合。
臣药为党参,健脾益气。
佐药为白术,燥湿助运。
使药为炙甘草,缓急止痛、调和诸药。
附子理中丸核心是温中散寒、脾肾双补,对脾胃虚寒、肾阳虚形成的诸证有较好疗效,它与《伤寒论》名方“理中丸”有“亲戚关系”,就是“理中丸+附子”的组合。
附子理中丸成为顶配方剂,来源于3个方面:
一是历史评价很高,理中丸是健脾补阳的重点方,誉为“温中健脾第一方”,理中丸再加上附子“主通”之力,附子与方剂里的干姜联手,温阳之力大增,适用于温中散寒、回阳救逆,现代称为“脾肾阳虚的救命药”。
二是方剂有两个经典配伍,一个是附子+干姜,附子通行五脏六腑和十二经,走而不守;干姜大热,专温中焦脾胃,守而不走。一个是党参+白术,健脾益气,燥湿助运,修补脾胃运化功能。
三是治疗路径与层次清晰,从脏腑看,主入脾胃肾三经,主攻中焦兼顾下焦;从经络看,浅层是阳明胃经、太阴脾经,深层走肾阳,先温中再暖肾,所以能治冷痛、呕吐、泄泻、厥逆等问题。
现代人生活饮食不够节制,一年四季容易受各种寒邪入侵,引起腹泻、手脚冰凉、食欲不佳、胃痛、精神不振等问题,用附子理中丸能较快见效。
2、补阳还五汤
出自清代《医林改错》,临床应用约有200年历史,属于活血化瘀的理血剂,全方7味药组成:
君药为生黄芪,生用黄芪,主要是补元气。
臣药为当归尾,当归一药三用,当归头、归尾、归身用途各不相同,归尾能旺气生血。
佐药为赤芍、川芎、红花、桃仁、地龙,地龙是动物药。
使药为川芎(兼),益气通络。
方剂有理血药、补气药,同调气血。
补阳还五汤是治中风痿瘫的方剂,中风有一种情况是:元气跑掉和亏损了五成,还有一半的元气在周流全身,因气亏而全身各种病态频现,会引起上半身或下半身的痿瘫,用补阳还五汤,就是把亏损的五成阳气补足,这也是“还五”的由来。
补阳还五汤成为顶配方剂,来源于3个方面:
一是后世评价高,盯住中风偏瘫这个核心问题,被称为“中风后遗症第一名方”,辨证应用可治半身不适、口眼歪斜、语言含混不清、遗尿不禁等问题。
二是创立了补气活血的机制,对现代中医治疗中风有很多启发。历代中医治疗中风的方剂不少,如续命汤系列、秦艽散、排风汤系列、生地黄饮子、苏合香丸等,但能把风、火、气、血、痰都考虑到的,补阳还五汤是第一个。
三是方剂有两大配伍很经典,一是补气补血生血结合,即黄芪+当归尾,祛瘀生新;二是通络活血止痛,用桃仁+红花,增强破瘀血效果。
补阳还五汤治疗路径是入心、脑、肝,作用于手足阳明、少阳和督脉,浅层走肢体经络,深层入脑络,与现代药物治疗应用方向一致,叫“促进偏瘫修复”。
现代脑血管意外事件多发易发,补阳还五汤作为中风后遗症的名方,有广泛用武之地。
三、桂枝茯苓丸
出自东汉《金匮要略》,临床应用已有1800年历史,属于活血化瘀消癥散结的理血剂,全方5味药组成:
君药为桂枝、茯苓,温通利水。
臣药为桃仁,活血消癥。
佐使药为丹皮、赤芍,活血化瘀。
印象中,桂枝茯苓丸是妇科活血化瘀的药方,其实它也是内科良方,适用于肺、肾、肝、肠、胃等部位的血瘀病症。
桂枝茯苓丸成为顶配方剂,体现在5个药之间的协同:
一是从单药看,如果把血瘀看成山洪暴发堵路,要派一队清障的工具车作业,桂枝相当于推土机,丹皮是挖掘机,赤芍是装载机,桃仁是破拆车(把破损的路面粉碎),茯苓是清洁车洒扫。
二是从药对看,有三组:桂枝+茯苓,温经通阳,健脾利湿,促血瘀消散;桃仁+丹皮,清热、凉血、逐瘀;桃仁+赤芍,活血止痛。
这些协同,意味着桂枝茯苓丸不仅治妇科病,还可应用于皮肤外患、心血管疾病等问题,现代有许多用武之地,被称为现代“阿司匹林”,中医“活血化瘀第一方”。
总之,附子理中丸、补阳还五汤、桂枝茯苓丸这3个方剂,是真正的“顶配”,除痞、除滞、除烦、除燥结合,能应对现代生活许多疑难问题,不仅能与其它药材灵活化裁,还能与其它药方组合,形成大量新的方剂。不过,这些药方都需遵医嘱服用,不可乱用,中病即止。
上一篇:青阳县: 招聘考试与政策宣传并行 搭建就业服务“双平台”
下一篇:没有了